公元前三世紀,托勒密•索托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創建了一座專門收藏其搜集和掠奪來的許多珍貴的藝術品和稀有古物的繆斯神廟,從此人類歷史上一所博物院就此成立。
十六世紀,歐洲進入大航海時代,國王貴族花費大量的金錢雇傭航海家們前往世界各地為他們收集各種珍品,掀起了一股私人珍品收藏熱潮;文藝復興運動借助復興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的名義,激起了一場古物學研究的風氣,使得博物館領域發生了新的變化,文物分類和修護技術隨之興起發展。
十七世紀,許多私人收藏家開始將其收藏的珍貴文物向公眾開放,私人博物館開始出現,隨之公共性博物館也相繼成立。
到了十八、十九世紀,美國各地開始興建博物館,中國、日本、印度、韓國等亞洲國家也興起了博物館事業。
二十世紀初至今,現代博物館的發展日益完善,從原先的靜態發展為動態,甚至是線上博物館,各類新科技逐漸應用到博物館的陳列展示中。
講了那么多,我們都知道不管是私人博物館,還是公共性博物館,館內一定存儲、陳列著許許多多的珍品,比如法國盧浮宮中的“世界三寶”《維納斯》雕像、《蒙娜麗莎》油畫、《勝利女神》石雕、大英博物館中的羅塞塔石碑、《女史箴圖》、故宮博物院中的《千里江山圖》……
這些文物經過了歷史的洗禮已變得脆弱易損,其存儲環境產生細微的變化都可能導致文物劣化變質,造成無法修復的的損失。
那該如何更好的保存它們呢?
在文物存儲的各種環境中,溫濕度變化是導致文物毀壞的重要原因,溫濕度變化對文物的影響遠遠高于聲、光、氧等因素,所以讓文物始終處于一個相對穩定的溫濕度環境中是文物保護的重要工作,文物存儲要做到嚴格的溫濕度數據監控。
建大仁科溫濕度監控系統由溫濕度傳感器、監控主機、除濕/加濕器、博物館溫濕度監測平臺等部分組成,主要采取檢測+監控分析+智能干預結合的模式,根據監測數據實時調整博物館內的溫濕度,保證文物處于適宜的溫濕度環境。
一、溫濕度傳感器
溫濕度傳感器RS-WS-NO1-1在博物館溫濕度監控系統中負責監測各文物所處環境的溫濕度。此款溫濕度傳感器采用標準86外殼,大屏液晶顯示,并采用美國進口工業級微處理芯片、進口高精度溫濕度傳感器,可確保產品的可靠性、高精度和互換性。適合博物館內環境的溫濕度監測。

1、大屏液晶顯示,美觀大方。
2、接線端子采用軍工級彈簧式免螺絲端子,一壓一插即可接線,現場即使沒有螺絲刀也能快速接好線,可適應線徑 0.3~2.0mm2。
3、采用高精度溫濕度測量單元,現場自校準,長期穩定性好漂移小。
4、采用專用的 485 電路,標準 ModBus-RTU 通信協議,通信地址及波特率可設置。
5、10~30V 直流寬電壓范圍供電。
6、探頭內置外延可選,探頭內置型安裝簡單方便,探頭外延型可選多種探頭應用于不同場合,探頭線最長可達 30 米。
二、監控主機
環境監控主機RS-XZJ-100-Y在博物館溫濕度監控系統中發揮其數據采集功能,將溫濕度傳感器監測到的數據采集并上傳至博物館溫濕度監測平臺。
此款監控主機是專為機房、倉庫、博物館等需要環境監控場所研發生產的一款多功能監控主機,支持GPRS、以太網、RS485有線等任一方式上傳數據,設備內置大屏液晶。界面友好易操作。還可外接1臺1024*256點陣的LED屏。

為方便管理,建大仁科溫濕度監控系統配備溫濕度監測平臺,可實時顯示溫濕度數據,并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梳理,一旦數據超過文物適宜的環境,平臺將會以短信、郵件以及聲光報警的方式告知管理者,及時采取除濕/加濕,保證文物處在適宜的環境中。
博物館溫濕度監測平臺支持手機、電腦、Pad多種方式登錄,可隨時隨地了解博物館內溫濕度數據。除分析數據和報警功能外,博物館溫濕度監測平臺還支持地圖模式、歷史數據查詢等功能,能夠自動生成溫濕度曲線以及數據導出,導出格式支持TXT、EXCEL、PDF格式。

縱有金山銀山,難買文化遺產。文物古跡是歷史的見證,是人類技術和文化的結晶,是人類創造活動的實物遺存,是珍貴的研究材料。對文物古跡的保護是對歷史、文化的保護,是對社會共同記憶和利益的保護,也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